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 血肉之躯打通前进道路
2021年09月01日 | 来源:新华日报
在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内,有一张美国《太平洋邮报》记者于1948年11月17日从飞机上拍下的碾庄圩照片,辽阔平坦的大地上,战火弥漫,硝烟四起。
73年前的淮海战役,我军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60万完胜80万的战争奇迹。战役的第一阶段,碾庄圩战斗发生在1948年11月6日至22日,共历时17天,华野全歼黄百韬兵团,为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徐州驱车往东50余公里就是邳州市碾庄镇,311国道南侧,坐落着气势宏伟的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纪念馆景区正中,耸立着18.5米高的英雄纪念碑。碑的正面是刘少奇同志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镏金大字;另外两面分别是刘伯承元帅题词“淮海战役阵亡将士永垂不朽”和陈毅元帅题词“淮海战役各先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1948年11月,黄淮海平原已天寒水冷,华野战士正努力抢在敌人前面堵住其西窜之路。碾庄圩西部二三十公里处,有条不老河。只要过了不老河,就能迅速对黄百韬兵团形成包围。关键时刻,河上的桥却被敌军炸断了。邳州几十名青壮年拆掉自家门板,顶着枪林弹雨,用肩膀和双臂架起了一座人桥。敌机在上空盘旋,枪声、炮声响成一片,但桥岿然不动。有人受伤了,马上有人接替;有人牺牲了,立即有人补上。鲜血染红了不老河,肩膀扛起的“大桥”坚持了30多个小时,300多名民工参与架桥,其中12名民工献出了生命。这一幕被铸成雕塑,永远定格在纪念馆门口。
纪念馆内,有个碾庄圩的模型,彼时的碾庄圩有两道圩墙,圩墙之间有宽约10米的水壕,易守难攻。在碾庄围歼战中,华野艰难地与敌人展开逐屋逐堡的争夺。华野六纵爆破组组长张树才挺身而出,对连长说:“不炸掉地堡,我决不回来!”随即抱起20多斤重的炸药包向地堡冲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部队打通了前进的道路。据统计,碾庄圩战斗中,我军伤亡高达2.7万余人。
在一面写着“人民的胜利”的影壁墙后,以纺车、箩筐、石磨、手推车、扁担等为图案的五幅浮雕,被灯光照得通亮。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支前民工用过的手推车,它推过粮食、载过炮弹、运过伤员,推出了新中国的黎明。纪念馆墙上有这样一串数字:担架3790副、大车1050辆、小车4580辆、小挑12750个、牲畜14758头……这仅仅是邳县(现邳州市)在碾庄之战中做出的贡献。
青山埋骨不埋名,红色碾庄铸忠魂。纪念馆南部的一片松柏丛林之中,近5000名烈士长眠于此。北首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粟裕将军临终前有遗愿,骨灰撒放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碾庄便是其中之一。这位淮海战役总指挥之一,以这样的方式和碾庄圩英雄永远在一起。
上一篇 :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下一篇 :邓小平的读书学习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