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京国际app

《毛泽东选集》出版往事(上)

作者: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3-03-14 点击数量:5025

1951年10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出版发行,迄今已60多年了。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毛选》是在石家庄市的一个小院中,由毛泽东主持和修改完成的;更鲜有人知道,在革命战争年代,第一部《毛选》是在太行山麓的河北阜平县坡山村出版问世的。

■抗战一周年,第一本毛泽东著作在河北太行山中出版■

1937年底,受中共中央委托,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聂荣臻率部来到太行山北部,在晋察冀地区开辟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中共晋察冀区党委机关报《抗敌报》诞生。到达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久的邓拓任《抗敌报》主编。《抗敌报》后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辑。1938年6月,报社兼办出版社。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先在延安《解放》杂志上发表,后抗敌报社以“七七出版社”名义出版了《论持久战》。这是河北出版的第一本毛泽东著作单行本。整风运动开始后,为配合学习,邓拓组织出版了《毛泽东言论选集》。书中收入了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统一战线成立后的革命形势与任务》、《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等5篇著作。这是第一部《毛选》的雏形。

1944年1月10日,正当根据地整风运动深入进行之时,中共中央书记处指示中共晋察冀分局,要“建设正确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以达到统一党的思想,增强干部党性,巩固党的纪律”的目的。为贯彻这一指示,中共晋察冀分局书记聂荣臻和副书记程子华、刘澜涛委托邓拓编选,并由晋察冀日报社出版《毛选》。这样,邓拓着手编选中国第一部《毛选》。在晋察冀日报社期间,邓拓长期热衷于学习和搜集毛泽东散见于各报刊的著作。《毛选》是他悉心搜集毛泽东散见于各报刊的著作编辑而成。选定文章后,邓拓报晋察冀分局审定,再报请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批准。

■卖小百货,换麻绳头造纸,保证《毛选》印刷■

为了印刷《毛选》和《论联合政府》等重点书,晋察冀日报社第二印刷厂专门派人深入到敌占区,通过关系买来一部分较好的凸版纸。在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日军挖封锁沟,建碉堡,修据点,不断围攻和“扫荡”根据地。在经济、军事封锁下,报社很难到敌占区买白纸,边区的纸张十分缺乏。报社自力更生办起了造纸厂,还派人到平山、灵寿等地办起手工造纸厂。以稻草、麻绳头为原料,生产土造麻纸(又叫毛头纸)。毛头纸粗糙、发黄,不太白也不细,但可以用来印报纸,以省出好的白纸印《毛选》。

当时,中央局机关也办了一个小造纸厂,刘澜涛、李葆华、姚依林和警卫人员编成一个生产组。警卫战士从供销社办了些红头绳、香胰子、洋袜子、小镜子、木梳子、顶针之类的小百货,用牲口驮到相邻的山西繁峙县的山村吆喝着换麻绳头。这样一去六七天,就能换回五驮子麻绳头,然后送到造纸厂造纸,保证了《毛选》的印刷用纸。

担任排印任务的是驻在太行山麓的阜平县马兰村附近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坡山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二厂(印书厂)。他们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精心排印出了《毛选》。

以当时简陋的设备,印制平装本的《毛选》就够吃力了,印制封面上有烫金毛泽东像的精装本就更困难了。为了不出错误,保证印刷质量,排字工人要校对四次样稿,还要校对纸型,并聘请专家校勘,通读样书。对异体字,缺少笔画的字都要替换下来;打纸型的工人要消除打纸型时粘出来的铅字所发生的错误;印刷工人要将铅版垫得平整,油墨印得均匀;装订工人要将书边裁得整齐,折页整齐,拣页准确,装订严实。裁书没有机器刀,就用手刀裁。为了不错一字一点,校对四次样书之后,还要核对纸型,通读样书,对缺笔断画字进行修整。

■点麻油灯,人工摇大轮印《毛选》■

印刷车间没有电,靠人工轮换摇大轮。三伏天,工人们赤背短裤,汗流不止。晚上印刷时,他们就点着麻油大碗灯,一夜下来,脸都熏黑了,吐的痰也是黑的。有人风趣地说,咱们就像“黑人牙膏”一样。

装订中第一次采用了锁线技术,所用的红绿线以及红蓝绸子都是从敌占区买来的。手工锁线技术是一位老工人现教的,精装本采用的布面烫金字的技术也是现学的。

《毛选》的精装本,糊壳的纸板是用草板纸裱装起来的。邓拓和晋察冀画报社的沙飞商议,由画报社制作毛泽东像的铜版,烫金字没有金片,就用铜末代替。没有烫金机,就用手搬机代替。在手搬机下生起木炭火,先把转盘烤热,再用手搬机烫金字,这样烫出了金光闪闪的“毛泽东选集”五个大字。

1944年5月,《毛选》开排不久,晋察冀分局在六七月间要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要求把《毛选》在会前赶印出来,使参加会议的人人手一部。按当时的条件,一部四五十万字的书要在两三个月内排印出版是不可能的。经过请示,分局同意先印四、五两卷。印刷厂的工人们加班加点,终于在会议召开前,把四、五两卷送到会上。1944年7月至9月,在晋察冀分局领导下,由邓拓主持编辑,署名晋察冀日报社编印的《毛选》在坡山村出版了。

 

■中国第一部《毛选》是“一个流传最早、最广泛的版本”■

晋察冀日报社印制的《毛选》五卷本分两种版本:一种是用凸版纸印刷,分为五卷的锁线平装本;另一种是五卷合订、布面烫金的精装本。每卷封面用头号红色字体从右向左题名“毛泽东选集”,下署卷次。封二后是扉页、照片、书名页、版权页、编者的话、总目。每个分卷各有详细的目录,正文中每篇著作的题目单独占一页。在扉页后书名页前,以整页的篇幅用铜版精印毛泽东在延安时的照片,下方印一行字: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书名页上方署“毛泽东选集”,下方署“晋察冀日报社编”。背面版权页上印有:晋察冀日报社编印,晋察冀新华书店发行,定价300元(注:边币),1944年5月初版,为小32开本,竖排老五号字,每页16行,每行38个字。

第一部《毛选》全书共800多页,约50万字,共收入著作29篇,主要收录抗日战争开始后到1944年6月期间毛泽东的著作,也收录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红四军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抗战开始后的著作25篇,七七事变以前的著作4篇。这些著作除个别的以外,大都是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有些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共产党人〉发刊词》等,因当时尚未公开发表,未能收入这部《毛选》。

在《聂荣臻回忆录》中,聂荣臻对第一部《毛选》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邓拓同志在抗战后期还编纂了《毛泽东选集》,这是全国第一本系统编选毛泽东同志著作的选读本,为传播毛泽东思想作出了贡献。”

龚育之称这部《毛选》是“第一个系统的版本”,“一个流传最早、最广泛的版本”。它是所有《毛选》的原型。其后大连和渤海、东北等地出版的《毛选》以及日本出版的《毛选》都是根据它编辑的。

《毛选》出版后,很快被抢购一空。此后,晋察冀日报社又组织了几次再版,还发行到了延安和其他解放区。太岳新华书店和大连大众书店都曾加以翻印。东北局的俄文翻译组在李立三主持下,还翻译成俄文出版。

这部《毛选》出版后,曾有过两次增订再版。第一次增订在1945年3月,增收了毛泽东新发表的《一九四五年的任务》和《两三年内完全学会经济工作》这两篇文章。第二次增订于1945年至1947年,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兴国、长冈乡、才溪乡3篇农村调查报告和《论联合政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为美国对华援助法案的声明》、《文教统一战线的方针》等4篇文章,全书增加到38篇,60万字,分为6卷。增订工作仍由邓拓负责完成,杨献珍、姚依林、丁玲等参加了校勘工作。

1946年的增订本(6卷)在已解放的张家口市发排,后因张家口被国民党军攻占而未能付印,打好的纸型被再次运往坡山村。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工人们仍以最好的质量完成了任务。1947年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名义出版,由晋察冀新华书店发行。

 

■伪装封面,毛泽东著作敌占区巧妙发行■

为了毛泽东著作在敌占区和国统区的发行,1943年、1944年、1945年,印刷厂的工人先后印刷装订过伪装封面的毛泽东著作有《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书。其中,《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印得最多。除用过《文史通义》的伪装封面外,《一九四五年的任务——毛泽东同志十二月十五日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封面题名《新金刚经》,托名“开封三教圣会出版”;《新民主主义论》,封面题名《大乘起信论》,托名“北平佛教总会印”;《为美国对蒋军援助事毛主席发表声明》,封面题名《苦海明灯》,无出版单位。工人们还曾用过《妇女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多种伪装的封面。

中共七大之后,晋察冀分局要求各区党委、地委的印刷机关大量印刷针对城市的宣传品,并首先保证《论联合政府》与《论解放区战场》向城市大量输入。晋察冀日报社印刷厂将上述两篇著作的合订本印装成64开的伪装封面《婴儿保育法》,经过刘仁领导的华北城工部秘密发行到北平、天津、石家庄、太原等城市。有的经过韩光领导的东北工委秘密发行到沈阳等地。

邓拓写过一首诗《勖报社诸同志》,记述当年办《晋察冀日报》的勃勃雄风:“笔阵开边塞,长年钩剪风。启明星在望,抗敌气如虹。发奋挥毛剑,奔腾起万雄。文旗随战鼓,浩荡入关东。”